早上8点,连云港街头的面包节摊位前已经排起了弯弯曲曲的长队。穿连帽衫的姑娘举着手机,镜头对准刚出炉的“栗子可可蒙布朗”——金黄的酥皮上淋着可可酱,热气裹着甜香飘出去老远;戴老花镜的阿姨凑着玻璃柜,指着“摩洛哥酸椒牛肉恰巴塔”问摊主:“这面包里真夹着牛肉?”连路过的出租车司机都踩了脚刹车,探出头喊:“哎,昨天没买到的‘杏仁朗姆可颂’,今天有货吗?”
谁能想到,去年还在北京三里屯、上海静安里排队的“沪币面包”,今年居然火到了四线城市的建设路、新华街。11月以来,盐城、淮安、乐清的面包节接二连三“爆”了:江门的面包节5天吸引10万人次,销售额近500万;沈阳的面包嘉年华3天卖了308万,75%的商家刷新了销售纪录。更有意思的是,这些面包的“配方”和一线城市几乎没差——店名还是“XX山丘”“mumu Bakery”,产品名字还是绕口的“杏仁朗姆橙皮可颂”,连价格都没降:35元一个的“开心果巴斯克”,28元的“新中式钵钵鸡碱水包”,照样有人愿意等半小时。
“以前觉得网红面包是大城市的‘小资玩具’,结果到了我们这儿,年轻人比谁都积极。”在盐城上班的小周说,上周她特意早起半小时,就为了买个“木姜子牛肉恰巴塔”,“名字虽然念不顺,但咬开是熟悉的中餐味道,辣辣的牛肉混着面包的麦香,比点外卖的沙拉还满足。”对小周这样的四线城市年轻人来说,追网红面包不是“装精致”,是“想试试大城市年轻人的生活”——算法把上海的面包节推给她时,她也想尝一口“同款的甜”;刷到北京博主拍的“现烤面包香”,她也想在自己的城市闻到那股暖香。
另一边,曾经的“烘焙老大哥”85度C却在悄悄收缩。北京最后一家店刚贴了“10月31日闭店”的通知,上海的门店从20家降到了8家,连“凯撒大帝”这样的经典款,都快没人提了。不是85度C的面包不好吃,是年轻人要的“面包”变了——他们要的不是“从冷藏柜拿出来的预包装”,是“刚出炉的热气”;不是“大而全的产品目录”,是“每款都有噱头的网红款”;不是“冷冰冰的柜台”,是“暖黄灯光下,店员摇铃喊‘新鲜面包出炉啦’的氛围感”。就像网红面包店“AMAM”的店员说的:“我们卖的不是面包,是‘下班路上的治愈’——你加班到9点,推开门闻到烤面包的香,拿一个刚出炉的欧包,咬一口,白天的累就散了。”
其实仔细想想,四线小城的年轻人追的从来不是“贵”,是“小确幸”。他们买的是第一次吃“栗子可可蒙布朗”的新鲜,是和上海朋友聊起“恰巴塔”时能说“我也吃过”的共鸣,是“在面包香里,暂时忘了、加班的小快乐”。就像淮安的张姐说的:“35元一个是有点贵,但咬一口,甜到心里——这钱,花得值。”
傍晚的面包节摊位前,灯光亮了起来。年轻人举着面包和朋友合影,阿姨们提着打包袋往家走,摊主一边擦汗一边往烤炉里放新的面团。35元的面包里,藏着的是小城市年轻人对“美好生活”的朴素期待——不是要住多大的房子,不是要穿多贵的衣服,只是想尝一口和大城市同步的甜,握一份能握在手里的幸福。
风里飘着面包的香,排队的人还在增加。这一次,四线城市的年轻人,终于追上了“大城市的甜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