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5日小鹏科技日的舞台上,全新一代IRON机器人踩着猫步走出来的瞬间,网上评论区直接“炸”了——有人截着动图问“这扭腰的幅度比我还自然,里面是不是藏了个舞蹈演员?”有人盯着机器人的耳朵调侃“连耳尖都有弧度,不会是套了个真人壳吧?”甚至有网友发起投票:“你觉得小鹏机器人里有真人吗?”选“肯定有”的居然占了三分之一。
没等质疑发酵24小时,11月6日上午何小鹏就甩出了一段“不带剪辑”的视频——镜头从机器人背后的黑色拉链开始,由工作人员缓缓拉开,露出里面密密麻麻的机械结构:泛着银灰色光泽的晶格肌肉沿着脊柱排列,肩膀处的控制器还带着细微的运转声,连耳朵位置的麦克风阵列都被怼到镜头前,每一根线路都看得清清楚楚。“没有藏人,所有动作都是机械结构驱动的。”何小鹏在视频里指着机器人的手臂补充,“你们看这个谐波关节,能模拟人胳膊90%的灵活度,所以走猫步才会这么自然。”
视频刚发出去,评论区瞬间反转:有网友留言“刚才还在猜是不是真人,现在脸都肿了”,科技迷们开始扒细节“晶格肌肉的设计,应该是用了形状记忆合金吧?”还有宝妈说“要是以后能让它帮我接孩子,我愿意等两年”。最有意思的是一位之前质疑的网友补了条评论:“原来真的是纯机械,我之前太小看国产技术了。”
何小鹏没停留在“回应质疑”上。当天下午的媒体沟通会上,他提到了更实在的计划:“未来三年,中国的机器人创业公司肯定能做出‘能干活’的人形机器人——不是只会走秀,是能帮你拿快递、理货架、陪老人聊天的那种。”他指着舞台上的IRON机器人说:“这款机型我们计划2026年底规模化量产,到时候成本能降到家用空调的水平,普通人也买得起。”
有人问“现在的技术能撑起来吗?”何小鹏拿出了一组数据:“我们用了五年优化机械结构,三年训练运动算法,光手部的触觉传感器就迭代了八版——现在它能拿起鸡蛋不碎,也能拧开矿泉水瓶。”他说这话时,旁边的机器人刚好演示了一把“用指尖捏起纸杯”,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什么似的。
从“像人”到“能用人”,这场质疑其实藏着大家对机器人的期待:不是要“完美模仿人”,而是要“真的帮到人”。何小鹏说的“把机器人推向量产”,本质上是把技术从实验室拽到生活里——就像十年前的电动车,没人相信能普及,现在却满大街都是。
或许用不了三年,你会在小区楼下的便利店看到IRON机器人理货,会在医院门口看到它帮病人推轮椅,会在自己家里看到它帮你递手机——到那时候,再想起今天的“藏真人”质疑,大概只会笑着说:“原来我们曾经这么不相信自己的技术。”
而这,可能就是何小鹏最想回应的事:机器人不是“噱头”,是能真正走进生活的“工具”——而中国的创业者,正在把这件事变成现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