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在深圳众擎机器人的实验室,我盯着1.38米高的“小众”看了十分钟——这台人形机器人刚完成一套街舞动作:扫腿时裤脚带起风,出拳精准擦过旁边的矿泉水瓶,甚至跨过15厘米路障后还能稳稳“站定比耶”。旁边的工程师笑着戳了戳它的肩膀:“去年这会儿,这货还在学怎么‘不摔跟头’呢,现在每周都能加新技能。”
从“学走路”到“秀操作”,深圳人形机器人的“进化速度”,连行业老人都觉得“有点魔幻”。众擎联合创始人姚淇元把我拉到电脑前,指着满屏的开源代码说:“秘密就在这——我们把机器人的部署、训练代码全放出去了,全球几千个开发者在帮‘小众’改BUG。现在单款产品迭代是‘按周算’的,从设计图到原型机,只需要6个月。”他敲了敲键盘,屏幕上跳出“小众”上个月的测试视频:那会儿它还在磕磕绊绊走直线,现在已经能跟着音乐踩点了。
但“神速”从来不是“孤胆英雄”的故事。在南山区的“机器人谷”,越疆科技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端上来一碗煲仔饭——米饭粒粒分明,锅巴焦香刚好。市场总监谢凯旋夹了一筷子说:“你看这火候,是机器人分析了1200份用户反馈调的算法。去年这机器还只会‘擦盘子’,现在能独立做三道菜——不是我们‘变厉害’了,是产业链‘凑齐了’。”他指了指窗外的产业园:“楼下是做伺服电机的,隔壁是搞视觉识别的,改个零件上午下单,下午就能拿到——上下楼就是上下游,这效率不是哪一家能拼出来的。”
更让企业“安心”的,是“场景”不再是“碰运气”。龙岗区人工智能(机器人)署署长赵冰冰给我翻了本“场景清单”:政务巡检机器人已经在3个街道上岗,消防机器人试过了10个老旧小区的楼道,甚至连巡警机器人都在商圈“值过班”。“以前企业出了新产品,得花大半年找‘谁要用’,现在我们把政务场景直接开放——机器人能不能爬楼梯?能不能识别烟雾?试一次就有答案。”而龙岗区的“机器人街区”里,机器人弹钢琴、卖奶茶的场景,更是把普通消费者的反馈直接递到了企业面前:“上周有个阿姨说‘机器人打奶茶太甜’,企业第二天就改了糖量算法。”
其实,这一切早就在“攒劲”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“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”,深圳把这句话变成了“看得见的生态链”:从开源的技术底座,到“上下楼就是产业链”的协同,再到政府“送场景上门”的支持,“全产业链监管”的兜底——龙岗区副区长徐红丽说:“我们不是要‘扶一家企业’,是要‘建一个生态’——机器人要从‘实验室’走到‘生活里’,得有技术、有产业、有场景,还有规则托着。”
离开深圳时,我在“机器人6S店”门口碰到“小众”在和小朋友玩猜拳。它歪着脑袋想了两秒,出了个“剪刀”,赢了的小朋友跳着喊“再来一次”。阳光照在它银灰色的外壳上,我突然明白:所谓“进步神速”,不过是一群人把“科幻”拆成了“每一周的迭代”,一条链把“零件”拼成了“能做饭的机器人”,一座城把“政策”变成了“能玩的场景”——让机器人变成了“能和孩子玩的伙伴”。
这哪里是“机器人在进步”?分明是一群人,在把“未来”,一步步拽到眼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