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家这口锅,比我儿子岁数还大!”陈女士的视频里,一口银亮的不锈钢锅躺在灶台上,锅底没有半点焦糊印,翻个鸡蛋能滑出完整的抛物线——就这么条“寻锅”视频,几天内涨了40万赞,2000多万阅读,评论区全是“求链接”“我家也有同款,早想再买一个”的留言,连傅克萍接到电话时都懵了:“厂子停了10多年,怎么突然有人找锅?”
顺着锅柄上的专利号“952271591”,我们找到温州瑞安的莘塍富强不锈钢制品厂时,傅克萍正蹲在车间里擦设备。他掏出本皱巴巴的专利证书——封面印着“ZL95227159.1”,正是陈女士视频里的那串数字:“这是当年防仿冒刻的,锅柄的隔热防滑专利,现在查知识产权局还能找到记录。”
上世纪90年代初,不锈钢锅还是“洋玩意儿”,傅家父子靠手工敲锅起家,一锤一锤砸出的锅身薄厚均匀,一天就做几口;后来上了机械,一天能出几十口,因为比进口锅便宜一半,很快成了温州的“国民锅”。“那时候仿冒的多,我们就把专利号打在锅柄上,”傅克萍摸着旧锅样说,“当年卖出去的锅,现在还有人用,真是没想到。”
厂子停了10多年,设备却没丢——液压冲压机、修边机还摆在车间里,傅克萍说:“网友的电话天天打,说‘就认你家这口锅’,我想,既然大家还信,那就再做一批。”
现在的生产线上,304不锈钢板塞进机器,“嗡”的一声就能压出锅体。傅克萍捏着新锅边解释:“以前是0.8毫米厚,现在改成1.1毫米,更扛造;把柄以前用氩弧焊接,容易松,现在换激光焊,根本掉不了。”
有网友担心“新锅会不会没老锅好用?”傅克萍笑着摆手:“老锅好用是‘养’出来的——用肥肉擦一遍锅身,越用越顺。新锅我们附‘开锅教程’,按步骤来,不出半年就跟老锅一样滑。”
首批新锅下月就能出厂,售价60元左右。傅克萍的微信里,已经有网友提前“蹲单”:“给我留两口,我妈那口用了28年,锅柄都磨亮了”“能不能帮我刻上老专利号?就当留个纪念”。
从手工敲锅到机械生产,从停产10年到重新开工——这口锅的故事,说到底是“信任”两个字:网友信任老品牌的扎实,厂家信任网友的眼光。下月上市的那批锅,说不定又会成为新的“传家宝”。
有人说“现在的锅越做越薄”,可这口“老钢锅”偏要逆着来——用更厚的材质、更稳的工艺,把“能用30年”的承诺,再递到网友手里。毕竟,好的产品从来不是“赚快钱”,而是“被记住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