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打算订马尔代夫行程的人,大概率刷到了那条让人心沉的提醒——11月3日,中国驻马尔代夫大使馆的一则安全提示,把“浮潜安全”这个常被忽略的旅行细节,重新推到了聚光灯下。
“近期有中国游客在马尔代夫浮潜时不幸溺亡”,短短一句话,戳中了很多人的神经。作为跑过五年旅游线的记者,我见过太多人把浮潜当成“零门槛项目”:穿件救生衣、拿个面镜就往海里扎,却没意识到——马尔代夫的海美是美,藏在水下的风险从来不是“说说而已”。
使馆的提醒里,有几个点尤其该刻进脑子里。先说说行前准备,别光盯着攻略里的“网红浮潜点”猛抄作业,得先查清楚目的地海域的“隐藏信息”:有没有暗流?深度是不是突然变深?更关键的是——这片海域有没有救生员?要知道,马尔代夫不少度假酒店和民宿的开放海域,压根没配全职救生员,有些甚至连“安全值守时间”都没明确标注。家里有老人、小孩,或者自己水性一般的朋友,真没必要勉强凑“浮潜打卡”的热闹——旅行的意义是放松,不是拿安全赌“仪式感”。
再说说“量力而行”这事。浮潜看着轻松,其实特耗体力,有心脏病、高血压、哮喘的人,就算“觉得自己没事”也别下水;刚喝完酒、吃了感冒药的更得忍住——水下反应慢半拍,可能就是致命的差距。我之前跟拍海岛专题时,遇到过一个28岁的游客,仗着“年轻力壮”喝完啤酒去浮潜,结果在水里腿抽筋,幸好同伴及时拉他上岸,“当时脑子一片空白,只想着‘我不会要淹死在这儿吧’”,他事后回忆的样子,至今还在我脑子里晃。
还有选项目的“门道”——别贪便宜找“野导”带的“私人浮潜点”。正规机构会先给你做10分钟安全培训:怎么穿救生衣才不会滑上去遮住鼻子?遇到暗流该往哪个方向游?可非正规的?连“紧急联系人”都不一定有。去年有个游客跟我吐槽,说他在某岛找了个当地小哥带浮潜,结果小哥自己都没穿救生衣,“我问他‘万一出事怎么办’,他说‘这片海我熟’,吓得我赶紧往回跑”。
气象海况得盯紧。马尔代夫的天气跟“孩子脸”似的,刚才还风平浪静,可能下一秒就起风浪。我采访过当地老渔民,他说:“看见云变黑赶紧往回跑,海里的浪比你想的凶——上次有个游客不听劝,非要往远海游,结果被浪卷出去半公里,幸好救生艇及时到了。”真别抱着“就玩五分钟”的侥幸——海浪可不讲“情面”。
最容易被忽略的,是“结伴而行”。我见过太多solo游客,觉得“自己水性好”就独自下水,结果遇到问题连个喊人的人都没有。有次在马累附近的海岛,我亲眼看见一个姑娘在水里扑腾,喊了半天没人应,幸好旁边的潜水教练冲过去把她拉上来,“她是独自来的,想拍‘无人浮潜’的照片,结果游远了碰到暗流”,教练说的话,至今让我警醒。
其实看完使馆的提醒,我想起之前做的一期“海岛安全”专题,当时有个浮潜教练说:“浮潜的风险,从来不是‘会不会游泳’,而是‘有没有敬畏心’。”马尔代夫的海是蓝色的梦,但梦的背后,得用“安全”守着。
不管是准备去马尔代夫的,还是打算去三亚、普吉岛的,都得记住:旅行的终点是“回家”,不是“打卡”。那些被当成“耳旁风”的安全提醒,恰恰是能把你从危险里拉回来的“安全带”。
毕竟,能平安坐在沙滩上看马尔代夫的日落,才是这趟旅行最珍贵的“风景”——比任何“网红打卡照”都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