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的庆州浸在秋意里,博物馆前的银杏叶落了一地,韩国礼仪队的士兵穿着笔挺的制服,目光顺着的车辙望过去——当地时间下午3点,车门打开,李在明总统快步上前,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。这一幕,距离上一次访问韩国,已经过去了11年。

“中韩是搬不走的重要近邻,也是分不开的合作伙伴。”会谈一开始,的话就落进了在场所有人的心里。33年建交路,从最初的“贸易互补”到现在“AI、绿色产业”的深度联动,两国早把“利益纽带”拧成了“麻绳”——你做我的汽车零部件,我卖你的智能手机,连老百姓的餐桌上,都摆着彼此的零食。怎么让这份关系“行稳致远”?提了4点“实在招”:

要“交心”——得从长远看问题,尊重彼此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,有分歧就坐下来“好好唠”,别让小事伤了大局;要“赚钱”——加快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,挖挖人工智能、银发经济这些“新蛋糕”,连老百姓最恨的电信诈,两国都要联手管;要“走心”——多搞青少年交流、地方合作,比如重庆的洪崖洞和首尔的明洞能不能搞个“双城联动”?让两边年轻人多认识,比啥宣传都管用;要“扛事”——韩方刚办完APEC,明年中国接棒,中韩得一起推进亚太自贸区,维护多边主义——毕竟“亚太邻居才会好”。

李在明总统的回应里,全是“接地气”的话:“韩中是邻居,更是分不开的伙伴。”他特意提到中国的“十五五”规划,说韩方想“搭伙干”——维护产供链稳定、搞生物制药合作,都是要让两国老百姓得实惠。说到人文交流,他直截了当地说“要改善国民感情”——这话戳中不少人:前两年偶尔有小摩擦,但邻居之间,哪有解不开的结?就像重庆人常说的“远亲不如近邻”,互相让一步,日子才好过。

会谈结束时,两国元首一起站在签字桌前,看着工作人员交换经贸、金融、执法、科技的合作文本——每一份都扣着“民生痛点”:比如打击网络的协议,就是要护着老百姓的“钱袋子”;比如农业合作的文本,说不定明年就能吃到更鲜的韩国梨。晚上,李在明总统留小范围聊聊,桌上摆着参鸡汤和辣炒年糕,热气裹着笑声飘出来,像极了邻里之间的“家常局”。

有人问,中韩关系为啥这么受关注?其实答案就在的一句话里:“成就邻居就是帮助自己。”33年来,我们一起把贸易额从44亿美元做到3623亿美元,一起应对过新冠疫情时的“口罩支援”,一起抓过跨境电信诈犯——这些“一起”,早就把两国绑成了“命运共同体”。现在要做的,就是把“好邻居”变成“永远的好邻居”——毕竟,搬不走的邻居,才是最珍贵的伙伴。

就像庆州的秋景,一年年重复,却一年年深刻。中韩这对“老邻居”,正踩着秋的脚步,往更暖的方向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