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(10月31日),上海的风里飘着桂香,却吹湿了很多海军老战士的眼角——伴随人民海军走过近半个世纪的“舰船防腐女杰”萨本茂,在龙华医院的病房里平静离世,享年102岁。消息传到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,校友们翻出一张1950年的毕业照:扎着麻花辫的萨本茂站在实验室楼下,怀里抱着本卷边的《应用化学》,身后的梧桐叶正落着,像极了她后来要守护的海浪花。

萨本茂的名字总带着“萨氏家族”的星光——元代诗人萨都剌第十八代孙女、清代爱国将领萨镇冰的侄孙女,但她偏要把“海事”二字写进试管里。1952年,29岁的她站在上海天原化工厂的车间里,盯着军舰尾轴上的腐蚀斑攥紧了拳头:“一艘驱逐舰的尾轴要扛万吨推力,腐蚀一毫米就是少活十年——我要做军舰的‘防护服’。”这一做,就是47年。

102岁女科学家萨本茂逝世

上世纪70年代,海军试航舰的尾轴总“掉链子”,萨本茂带着团队在实验室熬了三个月。没有先进仪器,她用嘴吹乙炔气测纯度,嘴角泡破了就贴块胶布;为测防腐层的耐盐性,她把样品泡在人工海水中,每两小时记一次数据,眼睛熬得发红,却笑着说:“海水能咬穿钢铁,咬不穿我们的心思。”终于,“舰船尾轴包玻璃钢”技术诞生了——这项让尾轴寿命提升10倍的成果,直到今天还在国产军舰上用着,连国外专家都惊叹:“中国化学家把‘不可能’熬成了‘日常’。”

更让人难忘的,是她藏在“高大上”成果里的“烟火气”。上世纪80年代,沿海航标灯的乙炔清净剂总出故障,萨本茂跟着航标船跑了三趟黄海。晕船晕到吐,她就攥着数据本靠在舷窗上;灯塔爬不动,她让战士扶着往上走,手里还攥着瓶自制的清净剂:“这玩意儿要试过才放心,海员的灯不能灭。”后来,她研制的“乙炔清净剂”让航标灯故障率从30%降到0.1%——直到我国沿海1200座航标灯里,还有80%在用她的配方。

102岁女科学家萨本茂逝世

萨本茂的荣誉册有半尺厚:二等功军功章、“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”、“上海市巾帼一等奖”,2019年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时,她坐着轮椅上台,胸前的军功章闪着光,发言只有三句:“我没做什么,只是把化学方程式写成了海疆的平安符;我没等什么,只是等着看航母出海的那天;我不悔什么,因为我的实验室里,永远有海风。”

去年秋天,她在病房里看辽宁舰的新闻,指着屏幕上的尾轴位置笑:“你看,那层玻璃钢还是我们当年的配方——它能陪航母走更远。”昨天傍晚,东海的航标灯准时亮起,橘色的光里,好像还能看见那个扎麻花辫的姑娘,正抱着试管站在实验室楼下,风把她的衣角吹起来,像极了海面上的帆。

102岁女科学家萨本茂逝世

萨老走了,但她的“舰之盾”还在——每一艘驰骋的军舰、每一盏亮着的航标灯,都是她写给海疆的“情书”。就像她生前常说的:“科研不是写在纸上的字,是刻在舰身上的平安——我走了,它们还能替我看着海。”

风从黄浦江吹向东海,航标灯的光里,好像还能听见萨本茂的声音:“你看,浪花又起来了,像不像我们当年熬的配方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