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的乌镇还浸着桂香,张朝阳坐在峰会场馆外的茶摊儿上,跟记者聊起今年最火的AI话题,话里没少“泼冷水”——“AI再好用,有些时候也得学会‘拒绝’。”

作为坚持四年直播物理课的“张老师”,他对AI的“好用”有切身体会:搜狐视频给《张朝阳的物理课》做的字幕,连复杂公式都没错;长视频的智能摘要,帮用户直接“抓重点”。甚至在基础科学研究里,AI的数据模拟能补人脑“记不住那么多数据”的短板,跟人类的灵感凑成“黄金搭档”,推着科学往前跑。

“但AI不是万能的。”他话锋一转,举了个接地气的例子:“我最近刷搞笑视频,AI总结的‘笑点’总像没挠到痒处;还有散文、写情感的文章,我宁愿读真人写的‘带温度的字’,也不想碰代表本人观点的‘看着齐整却没魂儿的玩意儿’。”

更让他在意的,是AI的“副作用”——深度伪造的视频越来越多,明星、侵犯隐私的事儿屡见不鲜。“这得靠法律‘蹚路’。”张朝阳皱着眉说,“新技术跑太快,人文和法律得跟上,平台也得扛责任,总不能让AI‘假得没边儿’。”

但最戳人的,是他对“未来一周只工作一天”的反驳。有人说AI和机器人能包了大部分活儿,他倒觉得“那不是福”:“要是啥都靠AI,人天天躺着,健康得垮;就像为啥有人跑马拉松?不是图方便,是图那口气儿——活着得有点‘不凑活’的劲儿。”

他强调,人脑和AI的思维压根儿不一样:“AI是‘拼砖块’,人脑得自己‘盖房子’。学物理要是只看AI的答案,永远不会推导,那跟没学一样;写文章要是只靠AI,永远不会表达情绪,那文字就没了‘魂’。”

聊到他倒没把AI一棍子打死。在他眼里,AI该是“帮手”,不是“替代者”——比如物理课的字幕是AI做的,但推导公式的是他自己;比如搜索信息能用AI,但写散文得靠自己的情绪。而乌镇峰会的意义,就是让这群“搞互联网的”坐下来聊聊:AI要往前跑,也得等一等“人”的脚步。

河边的风卷着茶烟飘过来,张朝阳抬头看了眼不远处的峰会场馆,补了句实在话:“说到底,技术是给人用的。要是反过来让技术‘管’着人,那可不值当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