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刷到新华社发布的“十五五”规划建议全文时,我想起办公室老编辑说的一句话:“看政策得找‘锚点’,抓住最核心的词,就能摸透未来五年的方向。”而这次“十五五”的“锚点”,还是10年前就刻进中国发展基因里的五个字——新发展理念。

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”时,很多人还在琢磨:这五个词到底能改变什么?十年过去,答案早就藏在生活里——从大街上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,到京津冀城市群里“半小时通勤圈”,从老家山头复绿的树林,到村里通了快递的便民服务点,每一件“变好了的小事”,都是新发展理念落地的“脚印”。

可到了“十五五”,为什么还要反复强调“完整准确全面贯彻”?说白了,是发展的“考题”变难了——世界变局加速,国内经济从“高速增长”转向“高质量发展”,以前的“老办法”解决不了新问题:比如科技创新不能再靠“跟跑”,得拼“原创突破”;区域发展不能再“各自为战”,得算“全局账”;绿色转型不能再“喊口号”,得“从工厂到餐桌全链条改”。就像说的,“要从根本宗旨、问题导向、忧患意识三个方面把握”——其实就是把“发展为了谁”“发展怎么干”“发展怕什么”揉成了一个“方法论”。

这次“十五五”规划建议里,这些思考全变成了“可落地的细节”:要“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”,意味着实验室里的“卡脖子”技术会拿到更多资源;要“建设强大国内市场”,说不定你家楼下的商圈会添新的“社区服务中心”;要“优化区域经济布局”,中西部的产业园区可能会迎来更多沿海企业;要“全面绿色转型”,小区里的垃圾分类站说不定会装上新的智能设备;还有“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”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”,每一条都在回应普通人的“小期待”——比如“看病更方便”“工作有奔头”“日子更有安全感”。

有人问过我:“新发展理念提了这么久,‘十五五’为什么还要‘翻来覆去’讲?”我倒觉得,这恰恰是“清醒”——越到深水区,越需要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的定力。就像构建新发展格局,“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”不是关起门,而是把国内市场做“强”,再用国际循环把“强”的优势放大——比如我们的新能源电池,既满足国内电动车需求,又能出口到欧洲,这就是“内外联动”的智慧。

前几天看巴西媒体评论,说“中国重新定义自身的关键,就在新发展理念”。这句话戳中了要害——“十五五”的“新”,从来不是“推翻过去”,而是“深化过去”:把十年前的“发展理念”,变成更贴地气、更惠民生的“发展实践”。就像楼下阿姨说“希望孙子能上更好的幼儿园”,程序员说“希望项目能落地”,种果树的大叔说“希望果子能卖得更远”——这些普通人的“小愿望”,全藏在“新发展理念”的大逻辑里。

说到底,“十五五”的启新程,不是“换赛道”,而是“把赛道跑更稳”。那些写在政策里的“关键词”,终会变成马路上的新工厂、社区里的新公园、孩子们的新课堂——而这,就是“新发展理念”最鲜活的意义:让每一步发展,都朝着“让日子更有奔头”的方向走。

“十五五”笃行启新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