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故宫的桂花香钻进修复工坊时,65岁的王景明师傅正蹲在案前,手里的铜熨斗冒着细细的蒸汽。他把熨面轻轻按在案上的白纸上——不是在烫衣服,是在“拼”一片乾隆时期的烫样残片。
“你看,这残片上还有当年的瓦当纹路。”王师傅用镊子挑起案上那片仅巴掌大的纸,指腹蹭了蹭边缘,“脆得很,跟老油条似的,一碰就碎。”
很多人没听过“烫样”。其实这是古代皇家建筑的“3D设计图”:当年乾隆要建宁寿宫花园(俗称“乾隆花园”),工匠们会用桑皮纸、浆糊和松木做出等比例模型,再用熨斗把纸张烫得平整服帖,连屋檐的弧度、门窗的花纹都和实物分毫不差。王师傅说,“这是给皇帝看的‘建筑说明书’,比现在的3D打印还准。”
可历经两百年,当年的完整烫样早没了影。去年春天,故宫启动“乾隆花园烫样复原项目”,王师傅把压箱底的铜熨斗翻了出来——那是师傅传给他的,壶身刻着“光绪三十年制”的字样。“我师傅当年修过慈禧太后的烫样,现在该我接这担子了。”
修复的第一步是“救残片”。王师傅把残片泡在稀释的羊胶里三天,让脆掉的纸纤维慢慢“软”回来;再用镊子把残片上的灰尘、霉斑一点点挑掉,“比挑鱼刺还小心”。接下来是“补纸”:得找和当年一模一样的桑皮纸,裁成和残片匹配的大小,再用面粉熬的浆糊一层一层裱上去——“桑皮纸韧性好,和残片的‘脾气’合,浆糊是老方子,不会腐蚀纸张。”
最考验人的是“烫”的力道。王师傅的熨斗温度得刚好控制在50度:高了,纸张会焦;低了,浆糊粘不牢。他练了三个多月,才敢碰那片残片:“第一次烫的时候,手直抖,生怕把残片烫坏了。”他闭着眼睛都能摸出熨斗的温度,“就跟摸孙子的小脸蛋似的,熟得很。”
28岁的林晓雨是团队里的“技术派”。她用3D扫描仪把残片的纹路扫进电脑,再对照《清内务府档案》里的“工程做法则例”,一点点算出整个烫样的比例。“之前我们以为花园里的‘禊赏亭’是四角攒尖顶,可残片上的瓦当纹路是八角形的。”林晓雨说,要不是这几片残片,连《故宫建筑志》里的记录都得改。
上个月,当完整的乾隆花园烫样摆在故宫午门展厅时,来参观的老专家张教授攥着王师傅的手哭:“我1950年进故宫当讲解员时,见过完整的烫样,现在终于又看见了!”旁边的小朋友趴在玻璃上喊:“妈妈你看,这个花园里还有小椅子!”
王师傅站在旁边,摸着熨斗上的划痕笑:“你看,这道痕是去年烫残片时弄的,现在成‘功劳痕’了。”他说,修复不是复制,是“把老祖宗的心思找回来”——“当年的工匠用熨斗烫出花园,现在我们用同样的熨斗,把花园烫回大家眼前。”
这个“烫”出来的乾隆花园就放在展厅里。如果你凑近看,能看见纸面上细细的熨痕,像岁月的皱纹,也像故宫人的“执念”。要是想知道更多故事,上央视频搜《百年守护》正片——那里有王师傅练熨斗时抖得厉害的手,有林晓雨对着电脑算比例的背影,还有那个“活”过来的乾隆花园,在灯光下闪着温柔的光,像在跟每一个参观者说:“你看,我回来啦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