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空气一吹,不少家长的聊天框里多了个热词——“秋假”。有人晒孩子跟着外公去郊区摘橘子的照片,有人在家长群里问“有没有人拼托管”,也有人指着新闻感叹“乌鲁木齐居然有雪假”。今年,这份“藏在政策里的假期”终于走到了孩子的课表上,各地的探索,把“春秋假怎么放”变成了一场“接地气的实践”。
其实“春秋假”不是新名词。早在2013年,就提过“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”,杭州更是从2004年就开始推行,至今已经21年。但今年不一样——商务部等9部门9月印发的文件明确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调整教学时间”,把“探索”变成了“具体动作”。于是我们看到:有的地方把春秋假和清明、五一连休,凑成“5天小长假如;有的地方结合地域特色做文章——乌鲁木齐直接把12月1日至5日定为“雪假”,让孩子去滑雪场学单板、做冰雕,把假期变成“冰雪实践课”;就连刚尝试春假的城市,也在“解决家长顾虑”上动了脑筋。
为什么要推春秋假?除了“秋高气爽适合出游”,背后还有笔“民生账”。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高级顾问杨宜勇算了笔数:2024年国庆8.26亿人次出游,但满意度只有78分(比平日低10分),核心矛盾就是“人挤人”。而春秋季是旅游淡季,气候舒服还不挤,若加3-5天假,能分流30%的长假客流。更实在的是,这能拉动消费——短期1-2年能拉动物消0.4%-0.6%,长期甚至能到1%-1.66%。用家长的话说:“平时上班没时间带孩子玩,春秋季不冷不热,刚好补补‘亲子时间’。”
但“放假”不是终点,“放好假”才是难点。去年中国青年报的调查里,71.3%的人支持放春秋假,可超过一半的人紧接着问:“孩子放了,家长没假怎么办?”58.7%的受访者直接点出“得先落实家长的带薪休假”,还有人担心“课程会不会落下”。杭州的做法给出了参考答案:今年春假,多个城区直接开了免费托管点——开放学校的教室、图书馆、运动场馆,安排阅读指导、手工课、篮球兴趣班,不补课、不上新课,专门帮“没时间的家长”看孩子。有位妈妈说:“本来怕孩子在家玩手机,现在送到托管点,既能和同学玩,又有人管,我上班都踏实了。”
乌鲁木齐的“雪假”则把“特色”做到了极致。作为全国冰雪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之一,当地把12月的“雪假”变成了“冰雪实践课”:学校组织孩子去滑雪场学滑雪,或者去冰雕展做小志愿者,有的班级还搞了“冰雪日记”比赛——把假期变成“体验课”,比“在家窝着”有意义多了。有孩子说:“平时上课没时间玩雪,现在能天天去滑雪场,比寒假还开心!”
说到底,春秋假从来不是“加几天假”这么简单。它需要学校“搭把手”解决托管问题,需要企业“松绑”落实带薪休假,需要社会“补位”提供更多活动选项。就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吴丽云教授说的:“孩子的假期,得和家长的时间‘同频’,不然春秋假只能变成‘家里蹲’。”现在各地的探索,正在把这些“顾虑”变成“解法”——当托管跟上了、带薪休假落实了、特色活动丰富了,春秋假才能真的成为“孩子的快乐假期”“家长的放心假期”。
傍晚接孩子放学时,小区里的妈妈们还在讨论:“明年我们这儿会不会有秋假?”“要是能和五一连休就好了。”风里飘着桂花香,孩子举着刚摘的橘子喊“妈妈,下次秋假我们去爬山吧”——这份藏在“假期”里的期待,正是政策最温暖的落地。
当“春秋假”从“文件”变成“生活”,改变的不只是孩子的课表,更是一种“慢下来”的生活方式。毕竟,比起“多上几节课”,孩子的快乐、家长的陪伴,才是成长里最珍贵的“假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