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7点,东京新宿巷子里的“山田蛋包饭”刚掀开布帘,老板山田稔就攥着张皱巴巴的进货单坐在收银台后——纸上的鸡蛋报价刺眼:中号蛋每公斤325日元,距离2023年春天“鸡蛋荒”时的350日元历史峰值,就差最后25日元的“临门一脚”。这位开店11年的老餐饮人盯着数字叹气:“上次是没蛋卖,这次是有蛋但卖不起,比‘没蛋’更熬人。”
让鸡蛋从“餐桌常客”变“谨慎选择”的,是一堆叠在一起的“麻烦”。最直接的是饲料涨价——日本蛋鸡饲料依赖进口玉米和豆粕,今年全球粮食价格波动加上日元贬值,每公斤饲料比去年贵了15%;再赶上夏季极端高温,东京周边养殖场的鸡产蛋率掉了近两成,有的养殖户说“鸡都热得趴在地上,一天少下几十个蛋”。双重打击下,鸡蛋价格像坐了“慢爬坡电梯”,从今年5月的每公斤250日元,一步步涨到了现在的325日元。
更让人心慌的是“禽流感的阴影”。10月22日,北海道旭川市确诊了本轮禽流感季首起疫情,1.2万只鸡被扑杀——这比去年的首起疫情早了整整一周。2022年到2023年那波禽流感,日本扑杀了1700万只禽类,直接导致鸡蛋供应暴跌30%,超市里一度“每入限购2盒”,有人凌晨3点就去排队抢蛋。现在疫情“提前报到”,养殖户们都在怕:“要是再蔓延,说不定又要回到‘买蛋靠抢’的日子。”
这种“怕”,变成了普通人生活里的“算计”。东京台东区的家庭主妇佐藤,现在去超市只买“6个装”的鸡蛋——原来10个蛋的钱,现在只能买8个,“孩子要吃煎蛋,只能省着点用”;秋叶原的蛋糕店老板渡边,把戚风蛋糕的尺寸缩了一圈:“每个蛋糕少用半个蛋,不然成本根本兜不住”;就连山田老板的蛋包饭,也从“两个蛋”悄悄变成了“一个半”——他说“不敢让顾客看出来,不然老客该走了”。
对于餐饮从业者来说,涨价是最无奈的选择。山田的蛋包饭刚从850日元涨到950日元,早上第一位老顾客小林看到价格愣了愣,但还是掏了钱:“这家的蛋包饭最像我妈做的,涨价也得吃。”山田接过钱,低头擦了擦收银台的水渍,小声说:“要是鸡蛋再涨,我可能真得把‘蛋包饭’从菜单上撤了——换成不用鸡蛋的炒面。”
日本农业省不是没动作:协调饲料进口商压成本、推广抗热蛋鸡品种、鼓励养殖户加保暖设施……但这些措施要见效,至少得等3个月。对于等着买蛋做早餐的家庭,或者等着进货的老板来说,“等不起”才是最现实的困境。
傍晚6点,山田的店要打烊了,他望着空了一半的鸡蛋箱,掏出手机刷了刷新闻——里面说“下周饲料价格可能再涨5%”。他揉了揉太阳穴,把最后一份蛋包饭装进盒子,递给门口的外卖骑手:“麻烦尽快送,不然蛋包饭凉了就不好吃了。”
窗外的东京街头,路灯渐次亮起,便利店的玻璃门上,鸡蛋的价格标签泛着冷光。对于日本人来说,鸡蛋从来不是什么“高级食材”,它是味噌汤里的浮蛋,是便当里的煎蛋卷,是早晨桌上的煮鸡蛋——当这份“日常”开始变得“昂贵”,藏在价格背后的,是普通人对“稳定生活”的一点点担忧,还有商家们咬着牙的坚持。
就像山田老板说的:“我开了11年店,从来没怕过没客人,但这次,我怕鸡蛋比客人先‘跑’了。”